
中新网山南10月22日电 标题:从陕西到西藏:贡嘎县1.9万公顷矮化苹果增收1.6亿元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木 “以前在戈壁滩看守,靠咕噜生存。现在在家里的苹果种植基地上班,每个月能拿到几千元(人民币,下同)的时薪。”金秋十月,在西藏山南市贡嘎县万合农业矮化苹果种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村民普布次仁快速采摘苹果,并将其放在斜架上,微笑着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生活的变化。这时,在基部,有连绵不断的苹果树枝,叶子茂盛,树枝上还挂着红色的果实。很难说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的戈壁沙漠。图为普布次仁在前面苹果园脚下采摘苹果。他的家。贡桑拉姆 摄 “当时,贡嘎县传统林果产业的发展受到压制,高原气候和土壤,导致果树种植难以突破。”贡嘎县万合农业矮化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岱回忆,为了寻找合适的品种,他们先后3次到陕西延安、山东烟台考察。后来,他们多次前往陕西、甘肃深入调研,“吸取经验”,最终决定引进矮化苹果栽培技术。 2018年,贡嘎县在森布里村、六琼村等12个村牵头建设22个矮化苹果种植试点基地。 “一开始,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高原上能不能种出好苹果?产量能不能提高?这些都是问题。”张岱表示,要攻克技术难点,基础不仅仅是不仅要引进以色列灌溉系统,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早避空、中晚熟的高山富士等系列品种。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奇葩”居然在西藏有了令人惊讶的萌芽反应——着色率达到90%,而其他省区的这一数字则超过50%至60%;昼夜温差大,使得苹果的含糖量比其他产区高出3至4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达到20白利糖度,果香特别浓郁。图为贡嘎县枝头挂着矮苹果。贡桑拉姆 摄 随着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如今,贡嘎县矮化苹果种植总面积已达19487.82公顷,总投资11.31亿元,其中已投资10.54亿元。应用于政府项目。那曲市还投资建设了1000亩种植园。曾经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苹果林,山南市种植面积达3万公顷。 “矮苹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疏花、疏果、压枝、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农户和工作人员参与热情特别高。”张岱说,基地有两种工作形式:具有基础学历的技术操作岗位最低工资5750元的大学生等长工;劳动高峰期的非技术性工作门槛低,按日计酬,每天160元到180元不等,工资当天发。 “现在我负责果树和病虫害防治,不仅学会了技术,一年至少还能赚5万到6万元。”普布次仁在这里工作了大约6年,见证了他家庭的转变。嘴里的荒地渐渐变成了苹果。图为贡嘎县森普里村即将包装的曼萨纳。贡嘎县媒体中心供图 据统计,2018年项目实施以来,基地累计组织劳务67.83万人次,带动群众收入增加1.2亿元,机械成本增加4609.54万元,累计增加收入1.6亿多元。 2024年,贡嘎县改变“政府+企业”合作模式,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万禾农业、千禾农业两家经营公司。 “增加企业可以使产业运营更加专业,也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就业。”张岱表示,仅2025年万禾农业公司成立后,就业人员4098人,收入100.45万元。张岱表示,目前,基地还聘请了西藏农牧大学副教授朗杰担任技术指导。共举办培训12期,受益人数600人次,内部技术培训20余次。在Sempuri村的冷库旁边,车间的洗衣机运转平稳。该冷库库容7720立方米,可冷藏苹果800吨。苹果干膨化设备可以拓展苹果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销售方面,基地对接北京、西藏饭店等渠道,未来将继续拓展市场,同时优化品牌包装,提高贡嘎苹果的知名度。 “预计2025年苹果产量将突破1万吨。”谈及未来,张岱满怀期待信心:从陕西技术到西藏水果,从戈壁荒漠到果园崛起,软糖矮苹果不仅带来了甜美的果实,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希望的果实。 (超过)
编辑:舒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