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牛津大学教授:美国的知识政治是代价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2 10:28
近日,国家高端智库新华社发布了美国的《意识形态殖民——认知战争的方式、根源和国际危害》报告,系统揭露了美国全球冒险的历史和手段。 “殖民意识形态”一词进入公众视野。报告在“美国实施意识形态殖民化的基本条件”部分,提到“知识生产垄断”问题,并援引国际著名教育家、牛津大学教育系、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西蒙·马金森的观点,公布了美国在高等教育问题上的行动逻辑,以及美国的逻辑知识逻辑 关于高等教育和知识。南都N视频继续推出“美国齿轮”继专访《纸面论文——中情局国际传播相关信息范围(1949-1972)》作者陈强之后,10月中旬,再次接受西蒙·马金森专访,深入解读美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全球霸权发展史。采访中,马金森特别强调 当今世界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实施有效的全球合作”。西蒙·马金森. “全球科学格局已走向多极化” 南都n视频:《意识形态殖民化》报告引用您的观点。您能否讨论一下美国在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全球霸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过去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军事方面的主导地位?西蒙·马金森:高等教育及其相关 科学发挥着在塑造长期文化和政治可能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科学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引擎。先进科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能否拥有军事和工业优势;而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影响着其他国家的行动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考察美国过去在高等教育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历史。 15世纪至20世纪,美国和西方国家控制并强烈影响了世界95%以上的土地。殖民统治是地缘政治的根本基础,并继续塑造全球等级制度、全球流动和全球想象。大学中流行的大部分认知体系、组织模式、制度标准甚至语言结构仍然来自英美传统。这一切都源于fr1991年,苏联解体,许多美国人认为世界已顺利走向“全球美国化”。美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西方阵营的支持,试图按照自己的喜好重塑世界秩序。1990年后的“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但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强 具有新帝国、新殖民特征,本质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的同质扩张。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化在开放贸易体系中扩展,英语大学成为活跃的参与者。他们在东亚和东南亚设立分校,培养合作伙伴关系、大学联盟和研究关系,吸引外国学生和科研人才。去西方留学是被视为提升阶级的重要途径,来自南半球和东半球的学生被美国和英国所吸引。美国加UCLA校区。新华社报道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在美国霸权的巅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几乎等同于“英美化”。尽管新加坡、韩国等地通过对外援助政策扩大了跨境教育发展,但独立的国家发展轨迹仍然受到美国和西方霸权及其政治经济议程的伤害。新自由主义思想也通过高等教育政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后来的加拿大,出于公共利益而提名的大学管理者也从中受益,在教育领域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商业产业,导致资本加速外逃,来自新兴国家的人才,来自殖民时代的持续趋势。这一切往往被包装成看似中性的“国际化”,但其核心仍然是西化。 “大学世界排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竞争性的全球知识经济是由大学排名定义和建立的。最权威的三大排名模板——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高等教育世界大学(The)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均源自英美“顶尖”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通常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为主导。南都n视频:您提到,进入21世纪以来,“多极化”开始在经济、高等教育、科学领域发展。这是实现“逆全球化”,即对抗美国持续霸权的一种方式吗?西蒙·马金森:全球大学和科学景观当今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但西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数据显示,2003年至2022年间,SCOPUS数据库中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科学论文比例大幅上升,从27.7%增至54.6%,超过北美和其他西方国家。到2022年,中国大学将在STEM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清华大学表现尤其出色,甚至领先于麻省理工学院。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资本和劳动力从全球化中获益逐渐减少。有许多工业界人士反对开放贸易,并将自动化造成的失业归咎于来自中国的竞争。这一群体的支持成为特朗普在2016年和2024年两次获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美国战略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接近美国,中国将从全球开放中获得更多好处。经济发展和经济成就将部分取决于美国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则毫不犹豫地遵循着自己的传统。这一失败迫使美国重新回到冷战思维,从推动全球一体化转向试图通过孤立和孤立来遏制中国的崛起。特朗普第一任总统期间,美国放弃了普世霸权战略,从与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接触转向在经济和科技领域进行地缘政治对抗。多极化趋势与美国的二元思维交织在一起,加速了全球秩序的崩溃。这种地缘政治的转变影响着西方高等教育体系。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政府初期对一些西亚学生的选择性禁令使国际学生的流动性受到严格的政治审查。或第一次。治疗干预。英语国家内部的反移民情绪严重影响了国际学生数量:加拿大宣布将从2024年至2025年起将新发放的学习许可数量削减45%,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签证严重拥挤,英国限制大多数学生携带家属后,申请数量下降了16%。值得注意的是,英语国家近30年来建立的庞大国际教育产业,作为高等教育和研究经费的重要来源,几乎一夜之间崩溃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目标显然已经让位于人口目标。相比之下,东亚和东南亚并未出现类似的限制,这进一步表明与移民相关的逆全球化动力主要来自西方。 “谨防‘大学被政治化’”南du n video:当前,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领域的霸权现状如何?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其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系列打压将对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什么影响?对于这样的举动,你怎么看?西蒙·马金森:我认为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方面的全球主导地位仍然强劲。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仍然是科学界事实上的通用语言,学术出版体系仍然由西方主导,美国大学体系本身仍然状况良好,具有巨大的经济、文化和人才储备效益。然而,从长远来看,特朗普时代的政策正在动摇这一基础。尽管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但美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开始下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他的政府削减科研经费、赶走一些本土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阻止年轻学者来到美国,从本质上削弱了美国的科研实力。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报道称,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被政治化。随着美国提出更多直接干预大学的提案,大学的认知自由和科学资格正在受到损害。如果因为政治立场而拒绝科学,无异于迫使整个国家“蒙住眼睛”,这必然损害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政治知识是一种邪恶的政策错误。我想举一个涉及中国的例子。 2018年,当特朗普推出《中国行动计划》时,美国撰写的论文是全球科学领域最大的合作群体。然而,当美国参议院他决定将中国视为“对整个社会的威胁”,包括在科学技术领域,“本质上无国界的科学发现被强行划入政治路线之下”。 2010年底以来,美国推行“脱钩”政策,不断对中美学术交流进行“排查”。最初指责中国学者“盗窃知识产权”,后来焦点转向所谓的中国机构和学者与国家之间的深厚联系,这被视为对美国主导地位的禁令。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评论甚至暗示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学者都“不值得信任”。 2021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民众参加集会,反对针对亚裔的歧视和仇恨犯罪。新华社发布《中国《一项行动计划》对美国150名学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近90%为华人出生。虽然没有人因间谍或盗窃知识产权而被定罪,但具有明显的“寒蝉效应”。虽然拜登政府的计划在2022年结束,但相关调查仍在继续。特朗普第二任期伊始,压力进一步加大。2025年初,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委员会甚至通过了一项提案,要求彻底禁止中国学生 就读美国大学。从数据来看,中国赴美学生签证数量大幅减少。拜登时代,持有效签证的中国公民入境美国遭遇盘问、骚扰;特朗普政府连任后,此类事件明显增多。 “迫切需要有效的全球合作”南都n视频:您对hg的发展有什么看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南方国家有什么经验教训吗?西蒙·马金森:中国在创造可行的内生国家发展模式和道路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 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提供更加自主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明确的目标、持续的资源投入和有效的绩效评估的政策路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高质量的国家治理,是国家体量所带来的内部分工合作的潜力,是儒家传统强调的修身养性、不断发展的精神,当然还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尽管大多数南方国家无法完全复制一条道路,但它们可以从中学习。南都n视频:您如何看待新华社发布的“意识形态殖民化”报道是吗?如何解读“意识形态殖民”这一概念?西蒙·马金森:我总体上同意报告后面的主要关切,即对美国自1945年以来推行的帝国主义新秩序的批评——美国试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塑世界,并通过普及自己的文化来奴役其他国家。同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构建真正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能够容纳制度多样性的多边国际秩序。此外,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全球主义意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和水安全、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人类面临的危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超越国界,以“天下”的视角看世界。制作者:南都即时制作人:王佳统筹:向雪妮张千涵撰稿:南都n视频记者肖悦 编辑:聂越
服务热线
400-123-4567